繁體中文

移动新媒体

湖北群贤齐聚平安红色文化展览馆:共叙红色情深,传承抗战精神

2025-09-04 来源:共工日报社——共工新闻

  共工新闻社湖北电:2025年8月30日下午三时许,“平安红色记忆展览馆”内暖意融融,一场跨越学术与实践、联结情怀与传承的交流活动在此拉开帷幕。

湖北群贤齐聚平安红色文化展览馆:共叙红色情深,传承抗战精神(图1)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北省社科联原党组书记陈昆满,中国近代史与辛亥革命史领域泰斗、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严昌洪教授,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吴成国教授,湖北省高校十佳思政课教师、武汉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继才院长,深耕辛亥革命文物研究的辛亥革命博物院副院长段君峰,专注地方民俗文化传播的武汉江城印象民俗博物馆馆长鄂小华,以及武汉大学博士、信息技术领域高级工程师、副教授罗剑等学界名家,怀着对红色文化的热忱相聚于此,沉浸式参观交流近三小时,让红色记忆的温度在思想碰撞中愈发炽热。

湖北群贤齐聚平安红色文化展览馆:共叙红色情深,传承抗战精神(图2)

  跟着诸位前辈走进展馆时,我本以为这是一场常规的官方或机构主办展览——毕竟在武汉这样的大都市,能集齐近490件红色遗存,规模与细节都如此扎实,怎么看都该是专业团队操办。可当展览馆出品人介绍“所有展品均由监利市人大常委会退休干部安频先生个人提供”时,我手里的记录笔都顿了一下。在武汉这样文化资源密集的特大城市,个人能办起聚焦一个县(监利)抗战史、藏品品类如此丰富(从版画、宣传画到电影海报,从地图、书籍到老照片)的红色展览,说是“绝无仅有”“罕见至极”,一点也不夸张。

  步入展馆,“民族解放·世界和平”主题墙先入眼,泛黄的照片、锃亮的勋章、带岁月痕迹的文献,铺成一部立体历史长卷。展览分“抗敌群英”“浴血光影”“伟大胜利”“长城回响”四板块,每一件展品都带着“一寸山河一寸血”的重量。“抗敌群英”板块前,薛少卿、魏国运两位监利将军的旧照与手迹格外醒目,陈昆满先生盯着一枚百姓自制的铜质纪念章感慨:“这‘保家卫国’四个字刻得用力,比制式勋章更珍贵,展览馆能把这些‘有温度的历史碎片’系统呈现,足见用心。”

湖北群贤齐聚平安红色文化展览馆:共叙红色情深,传承抗战精神(图3)

  “浴血光影”板块的抗战电影海报让我印象深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抗日烽火》用拼贴画面串联抗战片段,北京电影制片厂的《风流女谍》保留着当年的彩色遮幅设计。吴成国教授指着海报边缘的磨损说:“连岁月痕迹都悉心保留,还标注了背后的拍摄故事,这份专业不是随便能做到的——我懂收集这些文物的艰辛,安先生能坚持下来,太难得。”

  参观中,一件展品让我惊喜:展柜里的《贺龙的脚印》,竟是陈昆满先生1978年的著作。陈先生摩挲书页时的动容,让我觉得这些老物件像“时光纽带”,连起了不同年代的人。严昌洪教授则对着展柜里的抗战号角、短剑驻足,用放大镜细察锈迹:“这剑能查到当年使用的部队,安先生连这些细节都考证清,专业度不输博物馆。”

  段君峰副院长指着墙上一幅老照片,对鄂小华馆长感慨:“民俗文化与红色文化本就一脉相承,都是民族精神的根。你看这展览馆,把红色记忆与地方历史、民俗风情结合得如此自然,既厚重又鲜活,这才是文化传承该有的样子!”鄂小华馆长则回应:“还是得向各位专家学习啊! 特别是安频先生,他的展馆虽小,却很有意义,也很用心。”

  后来我和安频先生深入交流,才知他从30多岁就开始收集抗战藏品,退休后更是自掏腰包、跑遍鄂湘多地找物件——为一幅漕工版画跑三个县,为考证军剑跑三次省档案馆,实在难能可贵。

湖北群贤齐聚平安红色文化展览馆:共叙红色情深,传承抗战精神(图4)

  武汉大学的罗剑博士和我聊起安频先生时,语气满是敬佩:“安先生这哪是‘勤奋’,是‘勤奋加勤奋’!写了那么多关于监利抗战的文章,还办这么有意义的馆,没有锲而不舍的劲根本做不到。他能成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地方知名作家,全是实打实拼出来的,对得起这些头衔!”

  交流环节,安频先生赠我们《一束乡愁》《监利人》杂志。他诚恳地表示:“各位前辈、老师都是学界泰斗、文化大家,能邀请到您诸位莅临指导,是展览馆天大的荣幸!我做这个展览,就是想着‘勿忘国耻’,把悲愤化作传承的力量,可比起各位在学术、教育领域的贡献,我这点努力实在微不足道,还盼着各位多指教、多鞭策!”

  严昌洪教授看完整个展厅及翻阅安频赠送的作品说:“我支持这样的展览,安先生坚持这么多年,真的是不容易,值得肯定和重视。我们要多帮助宣传和扩大影响。”吴成国教授当场提出可考虑与展馆建长期交流机制,张继才院长鼓励安频先生可走出去讲办展故事:“这就是最生动的思政课。”

湖北群贤齐聚平安红色文化展览馆:共叙红色情深,传承抗战精神(图5)

  临别前,我们在贵宾簿上签名,看着那些熟悉的前辈名字,我忽然明白:安频先生用个人力量在武汉搭起的,不只是个展览,更是红色记忆的“守护站”。在当今百年变局下,重温抗战历史,需要的正是这样“锲而不舍”的坚守——安先生的行动,就是对“万众一心、共赴国难”抗战精神的最好传承。

湖北群贤齐聚平安红色文化展览馆:共叙红色情深,传承抗战精神(图6)

  这次参观让我震撼又感动:在武汉这样的大都市,个人能凭热爱与坚持,留住这么多珍贵的红色记忆,本身就是一段佳话。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这份记忆传得更远,不辜负安先生的坚守,也不辜负那些藏在老物件里的、属于普通人的抗战故事。

  作者:陈潇翔,1992年出生,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理事,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战友

头条阅读

最热资讯

精彩推荐

Copyright 2015-2025 国际标准刊号:ISSN 3006-8959 承印人、出版人:共工新闻编辑部 联系方式:zhidaoribao@gmail.com.

共工新闻集团 共工新闻网版权所有

关注X(原推特)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