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7月11日电(单成志 席海建 顾胜贤)集体意识的培育,不仅需要课堂上的理论浸润,更需要在鲜活的实践中扎根生长;不仅要塑造学生的精神品格,更要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为学生投身新型工业化建设注入精神动力。苏州工学院向来就重视对学生集体观念的培养,接力发扬“反对平庸、追求卓越,负重奋进、敢于超越”的校园精神,立足新型工业大学建设目标,打造 “知识图谱+圈层实践” 育人模式,将集体意识培育融入学生成长全过程,让集体主义精神在“Z世代”学子心中生根发芽,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与新型工业化人才培养注入强劲动力。

入学季之成长理论课程群:与校长共进“迎新面”

精准把脉,构建育人理论新框架。“Z世代”大学生个性鲜明,个体成长诉求与集体价值认知如何平衡、线上社交活跃与线下协作参与不足的矛盾,以及亚文化圈层向社会责任转化的困境,是当前集体意识培育的重要挑战。苏州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立足新型工业大学对人才价值观的需求,提出“4—3—3分阶段认知干预”概念,将四年的集体意识培养过程划分为认知重构、行为引导、价值内化三个阶段,推行“入学季之成长理论课程群+励学季之成业协同共同体+毕业季之成才实践考核链”三个轨道机制。引导学生把个人发展融入集体目标,让学生明白个人努力对集体成果的重要性,培育契合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责任意识与协作精神。

励学季之成业协同共同体:聚社区同锻“奋斗志”

产教融合,培育时代工匠人才。苏州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将集体意识培育深度融入“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办学定位,以新型工业大学建设为引领,构建实习、毕设、就业“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绘好育人“同心圆”、打好树人“组合拳”、奏好立人“交响曲”。依托重点学科,开设“红色工匠”双导师课程,校企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取得数百项国家专利成果。学校与长三角数百家企业共建就业基地,开展“湖畔职通车”“名企体验日”“简历门诊”等活动,设置就业服务室、政策咨询室,为学子搭建就业“桥梁”,打通了校园到职场的“最后一公里”。学生们在企业实践的宽广课堂中,既提升了专业技能,又增强了集体意识,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新型工业化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培育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毕业季之成才实践考核链:赴廉馆共践“清风行”

“集体在左,自我在右”“在集体中奉献,在集体中成长”“能够促进感情的那种集体活动,弥补了大学里班级概念变弱的现状”——这是苏州工学院“集体意识强化”系列实践收到的一份份“热气腾腾”的评价。众力并则万钧举,唯有把集体价值最大化视为首要目标,才能实现集体和个人的共同成长。苏州工学院教师席海建:“集体意识不是抽象的道德律令,是照亮成长之路的精神火炬。坚信集体主义的力量,在集体奉献中收获成长,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融入到党和国家的集体事业中去,是值得我们这一辈青年学子用一生去回答的时代命题。”

作者:单成志 席海建 顾胜贤

供图:共工新闻图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