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7月14日电(赵伟 吴志刚 邹舒)苏州,作为一座园林城市,园林文化是其独特的城市名片。苏州园林古建筑作为传承千年文脉的活态遗产,其保护与活化,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责任。在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浪潮中,如何使这些珍贵瑰宝在守住古韵的同时融入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业界亟待破解的时代命题。

盛世造园,苏州园林的复兴与扩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不仅修复了多座历史遗存的古典园林,还启动了大规模的造园热潮。据统计,目前苏州市区内的园林总数已达到1044座,包括古典园林的修复和新建园林在内,而新建的私人别墅庭园则更是数以千计。与历史上约有800座园林的数量相比,苏州园林在近年来呈现了井喷式增长。
面对这一趋势,苏州市园林局本着负责的态度,对私家园林逐一严格审核。符合传统园林元素如叠山置水、亭台楼阁、曲径回廊等的园林,将被登记造册。截至目前,已有108座私家园林被登记并挂牌。

私家园林的社会化开放与活化利用
园林的价值,在于其功能性和社会价值。一座封闭的园林是没有生命力的。除了一些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著名园林,苏州的一些私家园林也开始向公众开放,包括勤园、墨客园、残粒园和环翠山庄等。这些私家园林的免费开放,既展现了园林的活化利用,也体现了其对社会的贡献。
然而,园林的日常管理、维护保养、绿化修剪、游客安全等问题随之而来,成为不可忽视的挑战。私家园林的主人虽为社会无偿提供园林,但其维护成本高昂,长时间的免费开放恐难以为继。政府在推进私家园林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亟需关注如何合理分担园林的运营与管理成本,以确保园林持续健康地为公众服务。

园林的文化价值与未来发展方向
亚太世遣中心古建筑保护联盟副主席史建华指出,现代园林的核心价值应当是“人与自然的精神对话”。园林从宏观到微观,从大型园林到庭院天井,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与生态内涵,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某些历史园林不应仅视为商业化商品,它们更是社会公共资源,亟需政策化的管理与保护。
针对园林的未来发展,史建华提出三个关键要素:功能、需求与政策。私家园林的运营灵活,未来可在园林文化交流、品牌推广、文创营销等领域进行创新,打造融文化传承、园林技艺与现代商业元素的多功能发展模式。例如,园林式精品酒店、家宴式餐饮、会议中心等形式,既能促进园林文化的传播,也能为当地经济带来活力。

行业交流与合作共探发展之路
近期,古建联盟古建筑保护传承专委员会与苏州吴都咨询联合举办了“新时期下苏州园林古建的保护活化与传承融合交流会”,与会专家、学者及私家园林业主代表共同探讨了园林保护与创新发展的现状与挑战。大家围绕“保护利用、创新发展”的主题,分享了各自的经验与建议,明确了行业发展中的机遇与难题,为苏州园林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结语
苏州园林作为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载体,如何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既保留传统的魅力,又实现创新和活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随着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苏州园林的未来定将更加璀璨,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古老与现代的文化桥梁。
作者:赵伟 吴志刚 邹舒
供图:共工新闻图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