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8月25日电(通讯员 王广宇)“这片海,既要跑大船,更要住得下鱼虾。”站在码头施工现场,项目总工程师徐文鑫望着远处红树林与波光粼粼的海面,语气坚定。

由中国港湾承建、中交一航局二公司负责施工的厄瓜多尔波索尔哈多功能码头二期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中。建设过程中,建设者既要以最快的速度为这座厄瓜多尔首个深水码头延建232.5米高桩码头,保障现有港口能够满足日益庞大的货运需求,也要减少环境污染,保护海岸周边脆弱的红树林生态系统。

徐文鑫从小就是一名“生物迷”,深知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在项目前期策划阶段,他就带领团队建立了“三维”安全环保体系。团队按照当地环保许可手续开展废物处理,定期监测施工现场水质pH值、空气、噪音和震动等关键指标,设置专业围油栏等防护措施,最大限度避免施工油污排入附近水域。徐文鑫特别强调,“这片海域是附近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家园,我们决不能让一滴油污流入清澈的大海。”在他的坚持下,项目团队采取一系列生态友好型施工方案,通过优化施工时序,避开生物繁殖期、采用低噪音设备、严格控制夜间作业等举措,在保障工期节点的基础上,将项目施工对周边生物栖息地的影响降到最低。

然而开工几个月后,徐文鑫发现,项目周边鸟类和鱼群的活跃度似乎有所下降,总在港口附近觅食的军舰鸟和燕鸥也少见了,徐文鑫立刻组织团队展开调查,增加监测点位与频次。“海鸟以海洋生物为食,一定是海底环境发生了变化。”徐文鑫暗自思忖着。经第三方单位生态监测发现,码头施工新沉入海中的桩基等结构物,使海底样貌发生变化,海域不再熟悉,鱼类提高警惕,便去其他海域觅食、栖息了。

“既然如此,那我们就拿出诚意请‘原住民们’重返家园吧。”查清海洋生物“失踪之谜”,徐文鑫信心满满。得益于充足的生物知识储备,在与当地渔业部门数次请教后,他了解到原海域遍布潮汐池、岩缝和小洞等天然微栖地,这些结构既是贝类、藻类等生物天然的“安居房”,也能帮助它们躲避天敌。“咱们建好新居,敞开家门,不怕鱼儿不回来!”徐文鑫带领团队深入研究贝类、藻类的原始栖息环境,并利用3D打印技术设计并制作出带有孔洞和触点的仿生橡胶模具。

在后续施工中,这些模具被固定在桩帽底模上,待混凝土浇注成型后,原本光滑的桩壁便“长”出一个个错落有致的潮汐池、裂缝和小洞。这些被徐文鑫命名为“活海堤”的仿生结构不仅完美复刻了自然礁石特征,更为海洋生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家园。

“看啊,野鸭子回来了。”看着海面上跟随父母悠闲游动的小野鸭,技术主办李江民兴奋不已。随着一座座“人工豪宅”的建成,堤坝周围异常“热闹”起来,先是不同的贝类和海藻争先恐后地附着在“活海堤”上,野鸭、海豚、火烈鸟等“失踪人口”也重新现身在施工海域。第三方生态监测显示,所属海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已经超过了施工前的水平,“原住民”不仅重返家园,还带回了不少“新客人”。

除了为海洋生物提供适宜环境,活海堤还能吸引过滤捕食类生物的到来,从而过滤、净化海洋垃圾,实现这片海域的良性循环。”看着重新热闹起来的海岸,徐文鑫的笑容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