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7月14日电(记者龚全元 通讯员李志明 刘志浩)在非洲西部,马瑞巴亚河奔腾而下,裹挟赤道热风冲入大西洋,将几内亚西芒杜矿区的红土卷成赭色烟霞。在这座“世界铁矿的王冠明珠”上,一座崭新的建筑——由中国港湾承建、中交一航局实施的力拓翻车机房正拔地而起。这钢铁巨兽扼守铁路与深水码头关节,承载着几内亚振兴经济的期盼。
安全员严辉站在现场,安全帽下,这位孟加拉小伙的双眼正扫视着焊花飞溅的作业面。钢筋丛林间,中几工人协作吊装构件,各项注意事项被他用荧光笔精准标注——这一细节源自中国师傅王森的教诲:“安全管理要像量钢筋,差一毫米都不行。”
2年前,严辉还是中交一航局五公司孟加拉分公司的一名翻译。当项目部启动属地人才培养,这个总揣着笔记本跟着施工员的年轻人,毅然选择了安全管理。“我想读懂安全标准,不只是做翻译。”此后,他摩挲着的泛白笔记本,填满了中国师傅传授的术语、图示和经验。两人跑现场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在脚手架区,师傅用扳手敲着超十公分的横杆:“这‘差不多’的十公分,作业人员一旦不留神撞上去,可能就是生死线。”严辉的笔记本从此分了区:左页是中文安全术语图解,右页是孟加拉语风险点标注。扉页上则是老王手写的赠语:安全无小事。
2024年西芒杜项目启动,严辉作为五公司国际骨干奔赴几内亚。没想到,首次接触国际业主陌生的安全体系竟让他无所适从,连夜修改的方案也被多次退回。
“别硬扛,”中方安全员宁天宝和李再博主动伸出援手。午休时,两人拉过椅子。天宝点开电脑,“这些是核心表单和特殊情况附件,我们做了份‘极简清单’。”李再博则拿起一份安全交底记录:“跟工人沟通要精炼,记住‘三个必须’:必须的防护、必须避开的危险点、必须遵守的禁令。好记管用!”
严辉如获至宝。次日班前会,他面对工人高举三根手指,声音洪亮:“工友们!高空焊接‘三个必须’:一、安全带高挂低用;二、下方易燃物清理干净,灭火器放顺手位置;三、严禁火花溅落!清楚吗?”“清楚!”响亮的回应震彻现场,众人冲严辉竖起大拇指。
翻车机房主基坑施工时,严辉驻守在现场,不敢有半点马虎。在他负责的区域,现场井然有序的防护、清晰规范的标识和工人熟练的操作,赢得现场巡检的业主频频点头。安全总监指着正在指挥吊装清场的严辉,夸赞道:“这位孟加拉小伙,从翻译转到安全员,挺优秀的。工作表现我打90分往上!”
严辉未闻赞誉,此刻,他正全神贯注盯着吊装的巨大构件,在巨型吊车牵引下平稳移动,精准落位。对讲机传来确认:“定位成功!”严辉长舒一口气,汗尘交加的脸上绽开笑容。他翻开磨损的笔记本,郑重写下:“今日无违章,明天更警惕。”
从孟加拉到几内亚西芒杜,严辉的足迹勾勒出新型国际化人才的崛起之路。他们追随中国企业,将中国基建工艺与属地智慧熔于一炉。有朝一日,当千万吨铁矿石从西芒杜驶向世界,一声声汽笛声中承载着这样的故事——关于成长,关于跨越,关于在红土地上生根的“中国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