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安徽1月23日电(记者 蔚楠)1月18日,《淮风》创刊38周年暨131期新刊出版座谈会在怀远县望淮楼酒店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淮风书院、《淮风》诗刊编辑部主办。

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院长方军教授,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学院院长、淮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吴长法教授,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友虎,蚌埠医科大学体育艺术部副主任叶培结教授,安徽科技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苏兆龙教授,蚌埠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陈俊副教授,怀远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潘涛,蚌埠作协常务副主席、怀远县作协主席宫桦,县教育局宣教中心主任孙本召,蚌埠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毛红,怀远县诗词楹联学会会长孙怀侯以及《淮风》诗刊主编宫蔚国与同仁王治林、潘洪波、顾兰芳、李新、高群等参加会议。

会上,宫蔚国简要介绍了《淮风》的基本情况及到场嘉宾,并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淮风》作为淮河文化和大禹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38年来始终坚守初心,致力于诗歌创作与文化传承,取得了显著成果。

方军在发言中表达了对诗歌人坚守、坚持、坚定之心的敬佩之情,并分享了诗歌写作的影响及与校刊合作的经验。他还提到了在硕士培育课程体系建设中融入诗歌教学的计划,旨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传播本土文化。

吴长法则从怀远文化发展的角度,对《淮风》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怀远文化发展迅猛,《淮风》始终执着追求诗歌艺术的真谛,引领着淮河流域风土人情、淮河文化及大禹文化的传播。未来,安徽省淮河文化中心将与《淮风》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共同推动淮河文化的繁荣发展。

孙友军就《淮风》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建议引入社会资源,助力诗刊发展,为地方诗人提供更多展示平台。

叶培结从对诗歌存有“敬畏之心”“学习之心”“相识之心”“联动之心”“支持之心”五心出发,谈到与诗歌、文字的结缘历程,甘做《淮风》的先锋官和推行者,希望通过举办江淮诗歌论坛、加强产业融合和学科交融等方式,汇聚多方力量,推动诗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他同时强调诗歌创作要根植于人民大众的土壤,为人民创作,立足于大禹文化、江淮文化。

苏兆龙讲述了自己与《淮风》的缘,自己既是《淮风》的编委之一,今年学院还与怀远县淮风书院签约共建合作,将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播等多个方面展开深入探索。随后苏兆龙从诗歌写作、鉴赏、传播三方面展开交流,他强调了诗歌韵律和节奏的重要性,强调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对诗歌的鉴赏要追求诗歌的原理,并分享了与《淮风》诗刊联合举办“淮风杯”首届大学生诗歌征文大赛的经验。

陈俊则从蚌埠怀远的文化发展战略出发,提出了与《淮风》合作的专题专刊计划,并强调了深入民间采风、汲取百姓语言营养的重要性。

孙本召回顾了前四届“淮风杯”“少年蚌埠”行动全市中小学师生诗歌大赛的举办历程,每年的作品数量和质量都在逐年提升。《淮风》不仅是一个诗歌品牌,更是一个高品质的诗刊,它具有人民性、独立性,是一个有着坚硬的骨骼和骨气的诗刊,不媚俗、不官方,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独立精神。同时,《淮风》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诗刊,通过开展诗歌特训营培育后继力量。在谈到《淮风》的未来发展时,孙本召成立视频号、淮风工作站的设想,为诗歌爱好者提供一个更加便捷、高效的交流平台,进一步推动蚌埠地区诗歌文化的繁荣发展。

此外,潘涛作为文化主管部门代表,对《淮风》的发展给予了全力支持。他提出,要深入挖掘怀远本土文化资源,将《淮风》作为一张文化名片推出去,并通过大禹文化节等文化品牌的树立,提升怀远的文化影响力。潘洪波表示“淮风亭”的建成不仅为风景秀丽的白乳泉公园增添了一个新景点,提升公园的文化品位,也将成为怀远县风景区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它还承载着传播淮河文化、提升怀远县知名度的重要使命。

在谈到《淮风》的创新性时,李新表示,本期期刊深入挖掘了淮河文化和怀远文化,坚守诗和远方,展现了安徽诗歌的独特魅力。而孙怀侯则对诗歌理论及格律诗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淮风特训营代表尹成波、陆婉霞相继发言,他们强调了诗歌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并倡导让更多学生参与诗歌创作,培养新一代诗歌爱好者。顾兰芳则从诗歌选稿的角度,分享了诗歌创作的感悟和经验。她指出,诗歌的质量是其生命力所在,现代诗和新诗有着明显的差别,现代诗更多地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追问和人性的追求。会上毛红和王治林分别表达了对《淮风》38周年的祝贺。

作为怀远县乃至蚌埠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作为中国大陆首家正规民刊以及存在时间最长的民刊,《淮风》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始终坚持以"人民性"为中心,发表的作品和培养的新人,为诗坛和社会所瞩目,成为无数诗人和诗歌爱好者的精神园地。

作者:蔚楠

供图:共工新闻图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