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经典歌曲赏析(散文3970字)
◎荣光友
抗战歌曲是中华民族在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艰苦岁月中诞生的精神号角,它们以铿锵有力的旋律和热血沸腾的歌词,凝聚了民族的意志,唤醒了亿万同胞的斗志。这些歌曲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永不褪色的文化瑰宝。
说起抗战歌曲,人们就不得不首先提起《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在有关版本的歌曲集中,有的歌曲的歌词略有不同,本文所提到的歌曲,是我最熟悉的版本)。”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件。九·一八事变是由日本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面对侵略,当时的国民政府一意孤行地采取错误的不抵抗政策,致使次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在民族危亡时刻,一批音乐家、作曲家以文艺歌曲的形式表达爱国主义情怀……由张寒晖作词作曲的《松花江上》揭露了日军侵占东北的暴行,唱出了流亡百姓的血泪,激发了国人收复河山的信念。歌曲以“森林煤矿”“大豆高粱”“同胞”“衰老的爹娘”开篇,表现了流亡百姓内心对家乡的万分思念之情。中间部分控诉了日本侵略者在东北犯下的罪行,描述了流亡百姓流浪漂泊的惨境。歌曲最后发出“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的悲壮呐喊,将全曲推向高潮,是一首充满离思、国难的悲曲。《松花江上》以悲怆的旋律唱出东北沦陷后的流亡之痛,被誉为“一首歌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激发了无数人奔赴前线的决心。1937年底,周恩来在武汉大学演讲时曾深情地讲道:“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伤心的人断肠。”可见这首抗战歌曲在当时社会上的广泛影响。
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创作于1935年的《义勇军进行曲》是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的战歌,以雷霆般的节奏号召人民奋起抗争,凝聚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与抗争意志,被誉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这首歌曲原本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随着影片在全国各地放映,《义勇军进行曲》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为点燃无数热血青年爱国之心的火种。该歌曲旋律激昂奋进,歌词简洁有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在抗战期间该歌曲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中广为传唱,成为象征中国人民精神的标志性作品。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正式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军民团结勇敢前进,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把他消灭! 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大刀进行曲》,又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是由麦新作词作曲于1937年7月在上海创作的一首抗日救亡歌曲。此歌曲为歌颂当时在长城附近用大刀砍杀日军的国民革命军第29军“大刀队”而作。《大刀进行曲》在中国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是一首诞生在中华民族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炮火声中的时代战歌,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成千上万青壮年唱着这支歌参军入伍,走向抗日前线。上海沦陷后,手无寸铁的学生面对日本宪兵,高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走向街头发起募捐,为前方将士赶制大刀。在台儿庄,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血战,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不时传来《大刀进行曲》的雄壮歌声。这首歌不仅伴随了8年的全民抗战,而且奠定了抗战歌曲特有的凝聚苦难与力量的雄浑风格,以铿锵有力的旋律和热血沸腾的歌词,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音乐标志之一,极大鼓舞了军民士气。它与《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战名曲一起,形成了最典型的时代强音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抗日战争时期,涌现了大量激昂悲壮、鼓舞士气的抗战歌曲,它们既是民族的呐喊,也是时代的强音。抗战歌曲激发了抗战军队舍生取义、前仆后继的豪迈斗志,鼓舞战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梁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无论谁要强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不怕雨,不怕风,包后路,出奇兵,今天攻下来一个村,明天夺回来一座城……人民军队百战百胜,人民战争威力无穷。”上述歌曲分别是《保卫黄河》《游击队之歌》《到敌人后方去》等激情澎湃、凝魂聚气的歌曲,有效地起到了鼓舞和激励部队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战斗中去的作用。作为文艺范畴的抗战歌曲,是“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起到了“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的特殊作用。
自然,在抗战歌曲里面不仅有“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等充满战斗激情的歌曲,同时还有“花篮的花儿香”、“二月里来好春光”等充满田园风光、诗情画意的抒情歌曲。“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二月里来好春光,家家户户种田忙。指望着今年的收成好,多打些五谷充军粮……加紧生产哟加紧生产,努力苦干哟努力苦干!年老的年少的在后方,多出点劳力也是抗战。”“解放区呀么嗬嗨,大生产呀么嗬嗨!军队和人民西里里里嚓啦啦啦嗦啰啰啰呔,齐动员呀么嗬嗨!开梢林呀么嗬嗨,开荒地呀么嗬嗨!不怕困难西里里里嚓啦啦啦嗦啰啰啰呔,加油干呀么嗬嗨……” 上述歌曲分别是《南泥湾》《二月里来》《军民大生产》,上述歌曲诞生于陕甘宁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时期,通过清新明朗的旋律和朴实无华的歌词,鼓舞军民通过生产自救克服封锁,具有强烈的动员性。这些经典革命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鼓舞斗志的作用。至今仍然被人们喜爱传唱。
许多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歌曲,早已超越歌曲本身,成为民族记忆的基因。每当旋律响起,便是对那段抗战岁月的致敬,也是对和平年代人们的提醒:有些歌曲,必须永远铭记;有些精神,必须代代相传。由牧虹作词、卢肃作曲的《团结就是力量》歌曲里唱道:“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向着法西斯蒂开火,让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向着太阳,向着自由,向着新中国,发出万丈光芒!”歌曲创作于抗战时期,歌词铿锵有力,旋律激昂,极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后成为中国共产党倡导集体主义精神的经典歌曲。由公木作词、郑律成作曲的《八路军进行曲》是抗日战争时期诞生的一首著名军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我们是工农的子弟,我们是人民的武装,从无畏惧,绝不屈服,英勇战斗,直到把反动派消灭干净,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听!风在呼啸军号响;听!革命歌声多嘹亮!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解放的战场,同志们整齐步伐奔赴祖国的边疆,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向最后的胜利,向全国的解放!”该进行曲后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歌曲充满战斗豪情,反映了八路军(后解放军)为民族解放而战的坚定信念,这首歌曲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以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延续至今,堪称中国军旅歌曲的巅峰之作。由曹火星作词作曲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曲里唱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他坚持了抗战八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他建设了敌后根据地,他实行了民主好处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该歌曲创作于1943年的抗战年代,成为鼓舞士气和凝聚民心的优秀作品,强化了“党的领导”与“新中国诞生”的关联性。歌曲被广泛传唱,成为抗战文艺作品中最具影响力的文艺作品之一。
“在中国音乐史上,从没有一个时期像抗战时一样,用歌声把全中国人民的心贴得那么近,更用歌声激发出奔涌不息的民族精神、谱写出全民族的战歌。它们永远是人心所向,永远是时代的强音。”这是2015年9月15日《光明日报》刊登的记者采访当时还健在的著名剧作家、词作家阎肃的新闻报道中,阎肃老师激动不已说出的一段心里话。阎肃老师还说道:“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抗战,目标一致,‘血性’成为主旋律。血性男儿,血性报国!烽火中的时代最强音,是《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经典,张扬着万众一心、奋起抗战的坚强意志,爆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的确,抗战歌曲是历史的见证,同时更是永不褪色的文化瑰宝。抗战歌曲记录一个时代,影响一个时代,也推动一个时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歌声不歇,精神永传。作为华夏儿女的一员的我们来说,我们应当牢记历史,面向未来,传唱抗战歌曲,弘扬抗战精神,发奋图强,顽强拼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本文正文字数3970字
附:本文参考资料:
1、《最爱唱的军旅歌曲》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同心出版社出版 2015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定价:45.00元
2、《流行歌曲大家唱》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同心出版社出版 2017年4月第1版第3次印刷 定价:39.80元
3、《经典老歌》 学苑音像出版社出版 2020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定价:29.80元
4、《中老年喜欢的歌》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2025年3月第1版第6次印刷 定价:68.00元
5、《<英雄旋律>歌声里的红色故事》宁波出版社出版 2024年6月第1版、2024年11月第3次印刷 定价:38.00元
作者简介:荣光友,男,汉族,1953年5月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1971年被招工到五通桥盐厂工作,1974年参军,在西北某军区部队服兵役,退伍后,先后在峨眉山盐化集团、和邦集团工作,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成人教育大学文化,2013年6月退休。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从事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有关报刊杂志。最近几年,先后在《北京文学》《望月文学》《沫水》《成都商报》等发表小说、散文、评论等60多篇。现为《望月文学》特约作家。